银河官方官网亏损成为了主流,连万科、金地等都无法幸免,至于还能盈利的房企,业绩也大多都比去年同期掉了一大截。
如此情形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毕竟今年上半年楼市依然尚未走出低迷的处境,别说开发商,跟房地产关联的企业日子都不太好过。
贝壳最新发布的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贝壳净收入397亿元,持平去年同期;净利润为23.33亿元,自2022年下半年由亏转盈后持续盈利至今。
尤其是第二季度的业绩极为亮眼,总收入达到233.7亿元,同比增长近20%;净利润18.92亿元,同比大增45%,是极为少见还能实现业绩同比增长的企业。
根据贝壳半年报中的表述,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存量房业务和新房业务取得了超出市场的优异表现”,以及家居家装和房屋租赁等多元业务的发展。
可以看到,贝壳的两大主力业务存量房和新房业务的收入也是无可避免出现了下滑,跌幅分别为16.3%和24.9%。
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贝壳存量房和新房的总交易额分别为10238亿元和3871亿元,跌幅分别为8.7%和32.4%。
也就是说,上半年二手房的成交规模其实还可以,跌得不算惨,但贝壳的在二手房业务收入却跌了不少;反而是新房业务,规模仅有二手房业务的四成不到,结果收入却是跟二手房接近。
同时,使用贝壳系统进行交易的其他房产中介“贝联”成交占比有所提速,而“贝联”中有不少都是本地的中介品牌,收费较低,也会导致利润率下跌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新房行情格外低迷,新盘跟贝壳合作的意愿有所上升,已经合作的项目还有不少都上调了渠道费,付佣时间也缩短了。
就比如广州的新盘,以前一般都是首推自己卖,后续加推卖不动了才找贝壳合作,但如今很多都直接在首推时就找上了贝壳,就连一些向来“高高在上”的国央企都不例外。
贝壳在公告特别提到,新房业务国央企佣金收入占比已经从去年同期的47%上涨到了55%。
当然,上半年贝壳营收能持平去年同期,最关键的还是其他业务的发力,家装家居增长了近60%,新兴业务增长近70%,租赁业务更加夸张,营收涨幅达到了177%!
贝壳的想法很明确,既然新房和二手房不好卖,那便大举发力租赁市场,毕竟人们可以不买房,但总不能没房住。
于是在今年上半年,贝壳的分散式租赁业务“省心租”纳入了近30万套房源,比去年多了整整18万套;集中式长租公寓数量也比去年翻了个番,达到了1.4万套。
事实上,贝壳早已不满足仅扮演中介和渠道的角色,而是更希望打造成为一个一站式居住服务平台,无论是买房、租房还是装修,贝壳都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
这还不够,在去年贝壳成立了全新的开发平台“贝好家”,并高薪挖了不少职业经理人,正式进军房地产开发。
在今年北京、广州的土拍,都能看到贝好家举牌的身影,但最终依然不敌其他开发商,直到7月末,贝好家以1.34亿元总价在西安拿下了两宗住宅地块,正式开张。
不过,据悉贝壳并不准备走传统开发商的路子,而是采取一种更“轻型”的开发模式,在西安的项目贝壳主要承担的是产品定位、前期资金支持和营销等,代建则交给合作开发商绿城。
也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在不少企业纷纷“去地产化”的当下,为何贝壳反倒逆势而行?
按照贝壳自己的说法,他们是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而作为国内最大的中介平台,贝壳手握大量客户资源,更贴近市场,做开发商具有先天优势。
但就小前线看来,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有钱,毕竟持续盈利,并一步步走到了一家独大的地位,现在光是账面现金余额就有597亿元,买几块地还不是湿湿碎的事?
问题又来了,既然贝壳业绩如此亮眼,一众经纪人是不是也跟着挣得“盆满钵满”?
从半年报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贝壳明显进行了业务扩张,门店数量45948家,比去年同期新增近3000家,经纪人数量45.87万名,比去年多了4.7万名。
然而,贝壳的外部分佣则是从去年同期的114亿元跌到了89亿元,跌幅22.1%;内部佣金及薪酬从94亿元跌至81亿元,跌幅13.8%。
在社交平台上,也经常能看到贝壳经纪人诉苦,基本围绕底薪低、佣金少、考核严苛等话题,甚至有上了几个月班还倒欠公司钱的例子……
而经纪人的困境,不可避免地会连累到购房者,就比如部分经纪人会为了高佣金而向买家推荐不匹配需求的房源,为了完成指标频繁给客户发微信、打电话造成骚扰等。
与此同时,业主方对贝壳的不满也在增加,常见的吐糟就是被游说挂牌服务费更高的“好赞好房”、经纪人一味要求降低挂牌价等。
说到底,房屋交易本来属于卖家、买家和中介的三方博弈,但如今似乎三方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没有一个赢家。
Copyright © 银河国际·Galaxy(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